往期阅读
当前版: 11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惊喜

相遇 许双福 摄
  □李广华

  农历正月初七,我沿着通辽霍林河大街朝西走。我们几个人约好,要在11点钟赶到金龙苑小区碰头,一起聊天。节日期间,长久不见的亲人间,聊天是最好的亲近方式。聊天,不设主题,不限范围,天南海北,什么都聊。

  快到指定地点时,我猛然瞥见小区外的店铺中有个“青年书社”,开始以为是年轻人读书交流的地方,有点书吧的意思。心想:这家主人必是当下青年,在居民小区院外开“书社”,而不是在闹市区,很有情调。

  可走近一看,是家书店。

  多年来,我养成个习惯,遇见书店就挪不动步,总想进去逛逛。

  一进门,服务员问:“你需要什么,我可以帮助找找。”

  “谢谢,不用了,我随便翻翻。”

  她便竟自忙活去了。不一会,飘来煮泡面的味道。

  搜索书架,随便翻看。最后,目光落在“语文”格子上。抽出一本教育科学出版社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出版的《5年中考 3年阅读——课外现代文阅读》。据说,此套教辅为同类中的“天花板”,很多孩子都做过上面的题。在翻看目录时,一篇文章的标题,闯入我的眼帘——《导游嘎丽娅》。看到这几个字,我长长地舒口气,心里说:终于落地了。

  这是我发表在《人民日报》(2020年11月22日第七版)上的一篇小文。写的是早些年,我们从满洲里口岸出发,去俄罗斯赤塔州采风,接待的导游叫嘎丽娅,60多岁,仍在一线工作。她为我们解答不少有关俄罗斯历史的问题,并带大家到原始森林去游览。一边解说,她还一边留意路边的草丛,见到里面生长的野蘑菇,便赶忙采摘下来。我们一行中也有热心人,帮助她寻找,发现后,立即揪下来递过去。

  “不可以这样”嘎丽娅马上制止道。

  “为什么?”

  “要用小刀贴着地皮割。这样,蘑菇的根还在,可以继续生长。如果连根拔掉,就再也无法生长了。”嘎丽娅一脸的严肃。

  她的言行,让一群人感到有些诧异。说诧异有点轻,简直是受到了一场教育。

  好多年过去了,这件事一直在我脑海中盘旋,总有一股写出来的冲动。在博客火热的年代,我以此为内容,写了篇博文,获得不错的点击量。但还是觉得不解渴,凭此文的寓意,还应进一步扩大阅读范围。于是,我按照《人民日报》的地址,投稿过去,没过一个月,在国际副刊版发出。

  看到报纸,当然兴奋了。可又心想:文章还应该被转载。

  之所以这么认为,并非我贪得无厌。从嘎丽娅的境界看,她对待工作,认真负责,有问必答;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到了完全自觉的地步。而当下,很多人所缺乏的,恰是这两点。她用行动,教育了在场的所有人,给人们做出了表率。

  几年过去了,我的判断,仍没结果,也未见到任何被转发之类的信息。

  这次利用回老家过春节之际,得闲逛书店,翻到此书,该文章赫然躺在里面,否则,我还在傻傻地等。

  逛书店,在我看来,好处多多,在那里可以翻阅,可以浏览,可以长知识。这让我想起十多年前,有一次在上海等地铁,看到身边有许多店铺,恰好有个小书店,里面有个摆放新闻书籍的格子。我自然地拐进去,扫一眼,看到有一本书脊上写着《百年新闻标题经典(1900—2000)》的书。

  当时,我并未急于动手去抽,而是在书架前作了个判断:里面应该有我的一个标题。抽出一看,果然在1997年份,《种树“种到”联合国》赫然在目,着实让我激动一番。

  两篇反映生态主题的文章:《种树“种到”联合国》和《导游嘎丽娅》,一篇刊发于《内蒙古日报》,后被收入200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全国统编教材初二《语文》课本;一篇刊发于《人民日报》,后被收入2021年出版的教辅书籍《课外现代文阅读》。从教材到教辅,跨越20个春秋,好似一场长跑,搏的是脑力和脚力,而终点的横幅上写着大大的“语文”二字。

  今年的2月16日(农历正月初七)的上午,天气晴好,我在通辽霍林河大街边的小书店里,又找到了多年前在上海地铁站翻书时的感觉。这个惊喜,仿佛让整个春节的意义都扩大了。

  惊喜的劲儿还没过,前日偶然看到长春出版社的《小升初实战训练 语文阅读写作篇》一书,里面同样收进了《导游嘎丽娅》,又一番惊喜袭上心头。20天内,居然发现两本学生用书选用此文,一个是初中的,一个是小学的。

  而此时的我,也说不清文章到底适合于哪个阶段的学生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要闻
   第04版:要闻
   第05版:弘扬蒙古马精神·榜样的力量
   第06版:闯新路 进中游 万马奔腾向未来
   第07版:生态环保
   第08版:视界
   第09版:悦读
   第10版:旗县融媒
   第11版:北国风光
   第12版:出彩
后山美食闲话
惊喜
写给蒙古扁桃的爱情
吉仁台的铁布鲁
漫山春意
七律·秋西行助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