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上午,在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大桥镇,“国家的孩子”程晋与亲姐姐潘丽凤、亲哥哥陆志松等家人团聚。他兴奋不已:“我有亲哥哥亲姐姐了!幸福幸福还是幸福!”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3000多名孤儿从南方多省市来到内蒙古,在当地群众的抚养下健康成长,成就了一段佳话,他们也被亲切地称为“国家的孩子”,程晋就是“国家的孩子”之一。当年,程晋的生母无力抚养幼小的他,迫不得已把他送给上海的一户人家抚养。几经周折,1960年,他从上海孤儿院来到了呼和浩特市,被一对中年夫妇收养,从此在一个幸福的家庭里茁壮成长。
“听邻居说,我刚到养父母家时,大脑袋、大肚子,四肢像麻杆儿一样特别细,当时养父母每天给我加一颗鸡蛋、半斤牛奶补充营养,我逐渐长成了大胖小子。” 程晋跟亲人们讲起自己的生活,“我这大半辈子在内蒙古过得非常幸福,如今已经退休了,家庭美满、儿孙满堂、衣食无忧、身体健康。”
“我出生在哪儿?那里还有没有我的亲人?”年逾花甲,程晋心底那股未知的乡愁愈来愈浓厚。他结识了另外一位 “国家的孩子”梁引梅,在梁引梅的牵头下,他抱着试试看的念头,和呼和浩特市一些同样有寻亲愿望的“国家的孩子”采集了血样,寄给了锡林郭勒盟公安局。通过内蒙古、浙江两地公安机关及志愿者团队的努力,今年1月底,程晋得到了好消息,他与哥哥陆志松DNA比对成功了。
■下转第2版 ■上接第1版
他深情地感慨:“我现在有两个家,一个在内蒙古呼和浩特,一个在浙江嘉兴。无论哪个家,都是国家给我的温暖的家!”
在程晋的哥哥、姐姐心中,如今他们也拥有另外一个家: “内蒙古以前在我们印象中是一个陌生而遥远的地方,而现在我们对内蒙古的感情好深好深哦!一想到我们的亲弟弟在那里,就感觉内蒙古也是我们的家。”
此前一天,3月26日上午,在江苏省常州市经开区横山桥镇奚巷村,与程晋有着相似命运的“国家的孩子” 张计平也获得了一份相似的幸运,他与亲弟弟李建平、李卫平等家人团聚了。
“伯伯,欢迎回家!”身着蓝色蒙古袍的张计平刚到村口,他的两个侄女就冲上来献上了鲜花。侄女李玲挽着张计平的胳膊边走边落泪:“太像了,您和我爷爷长得一模一样!”
伴随着锣鼓声、鞭炮声、鼓掌声,张计平走到李建平的家门口,与亲人们相拥而泣。团圆的泪水包裹着喜悦和幸福,也夹杂着遗憾和无奈。
“其实,我现在的名字就是哥哥张计平的本名,”李建平对记者说,“哥哥不到2岁时,不慎在上海走丢,这成了我父母心中永远的痛。因为过度思念,他们给我起了哥哥的名字。父母离世前嘱咐我们,如果有可能要继续找找哥哥的下落。”
12年前,张计平的生母去世了;8年前,他的生父去世了;不到1年前,他的亲哥哥李国平去世了。李国平的妻子孙雪琴拿着全家福照片泪眼婆娑地向张计平介绍:“这个是你的哥哥,如果他还在世,能见到今天这一幕该多好!”
对于张计平来说,压在心底几十年的疑团解开了:“做梦也没想到,能够踏上生我的这片土地,与亲人们团聚。在有生之年,知道自己出生在哪里,真正姓什么,我就知足了。”
1960年,张计平从上海孤儿院来到了位于呼和浩特市赛罕区八拜村的养父母家。他与程晋有着类似的回忆:“养父母刚把我接回家的时候,我瘦得皮包骨头,过了1年后被养得胖胖的。在那个苦难的年代,他们挨着饿,给我喝牛奶、吃白面,对我视如己出,他们对我的恩情似海深。”
今年1月底,此前和程晋一起采集了血样的他也收到了喜讯,锡林郭勒盟公安司法鉴定中心出具亲缘关系确认书,对张计平、李建平的血样DNA检验后,经数据比对结合背景调查,二人符合全同胞关系。
如今的张计平儿孙满堂、生活和美:“我这60多年在内蒙古过得非常不错,内蒙古就是我的家。我从来没觉得自己是个孤儿,从来没觉得孤单。人生的幼年,感谢国家对我们的生命看得这么重要;人生的暮年,感谢国家实现我们寻亲的心愿。”
近年来,得益于公安部组织开展的“团圆行动”,以及持续完善的DNA大数据库,在“国家力量”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国家的孩子”寻亲成功。更多的团圆故事正在续写,无论是在祖国北疆还是在江南水乡,“国家的孩子”永远有家可归。
(内蒙古日报全媒体报道团队:孙一帆 李卓 程英军 王磊 查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