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熹平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典刻石,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至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刻成后立于当时的汉魏洛阳城开阳门外洛阳太学所在地(遗址在今河南偃师朱家圪垱村),所以人们又称这部书为《太学石经》。
东汉时期,汉灵帝为了维护统治地位,下令校正儒家经典著作,派蔡邕等人把儒家七经——《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抄刻成石书,一共刻了8年,200911字刻在46块3米多高、1米多宽的石碑上。刻成后,竖立于太学门前,“其观视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两(辆),填塞街陌”。造成交通堵塞的热闹场面持续了很长时间。
《熹平石经》是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字体俱为隶书,故又称“一体石经”。《熹平石经》规模浩大,气势恢宏,是东汉时期尊崇儒学、经学发达等诸多社会历史原因所产生的文化瑰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儒家经典石刻本,对人们校对版本、规范文字提供了准确的范本。同时也对其后历朝历代以经典文献为内容的大规模刻石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此外,石经精严端庄的字体结构也是研究汉代书法的珍贵资料。
《熹平石经》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印刷术发明前的一种图书编辑出版活动,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首先,它为读书人提供了儒家经典教材范本;其次,它开创了我国历代石经的先河。